RSS Feed
更好更安全的互联网

SugarCRM v6.5.23 PHP反序列化对象注入漏洞

2016-09-14

Author: p0wd3r (知道创宇404安全实验室) Date: 2016-09-12

0x00 漏洞概述


1.漏洞简介

SugarCRM(http://www.sugarcrm.com/)是一套开源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近期研究者发现在其<=6.5.23的版本中存在反序列化漏洞,程序对攻击者恶意构造的序列化数据进行了反序列化的处理,从而使攻击者可以在未授权状态下执行任意代码。

2.漏洞影响

未授权状态下任意代码执行

3.影响版本

SugarCRM <= 6.5.23 PHP5 < 5.6.25 PHP7 < 7.0.10

0x01 漏洞复现


1. 环境搭建

Dockerfile:

2.基础准备

PHP之前爆出了一个漏洞(CVE-2016-7124 https://bugs.php.net/bug.php?id=72663),简单来说就是当序列化字符串中表示对象属性个数的值大于真实的属性个数时会跳过'__wakeup'的执行。Demo如下:

Demo 中在'__wakeup'中清除了对象属性,然后在'__destruct'中将对象信息 dump 出来。正常情况下,序列化得到的 1.data 是这样的:

我们执行该脚本,结果如下:

common

可以看到对象属性已经被清除了。

下面我们将1.data改成下面这个样子(将上面的3变成5或者其他大于3的数字):

再执行脚本看看:

bug

可以看到对象被dump出来了并且属性没有被清除,证明__wakeup并没有被执行。

这个漏洞很有趣,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会用到它。

3.漏洞分析

首先我们看 'service/core/REST/SugarRestSerialize.php' 中的 'serve' 函数:

可以看到我们可控的 "$_REQUEST['rest_data']" 首先通过 "from_html" 将数据中HTML实体编码的部分解码,然后传入了 "sugar_unserialize" 函数。

跟进 "sugar_unserialize" 函数,在 "include/utils.php" 第5033-5048行:

从注释中可以看到该函数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不让 Object 类型被反序列化,然而正则不够严谨,我们可以在对象长度前加一个 号,即 "o:14 -> o:+14",即可绕过这层检测,从而使得我们可控的数据传入 unserialize 函数。

可控点找到了,接下来我们需要寻找有哪些对象可以利用,在 "include/SugarCache/SugarCacheFile.php" 中第90-108行:

我们看到了我们比较喜欢的magic方法,并且在 "__destruct" 中使用对象属性作为参数调用了 "sugar_file_put_contents"

跟进 "sugar_file_put_contents",在 "include/utils/sugar_file_utils.php" 第131到149行:

函数并没有对文件内容或者扩展名等进行限制,虽然参数 "$data" 是 "serialize($this->_localStore)",也就是序列化后的数据,但是我们可以设置 "$_this->_localStore" 为一个数组,把payload作为数组中的一个值,就可以完整保存payload。

这样如果我们可以传入一个 "SugarCacheFile"对象并设置其属性的值,我们就可以写入文件。

然而不巧的是,"__wakeup" 会在 "__destroy" 之前调用,并且我们可以看到在 "__wakeup" 中对所有对象属性进行了清除。

那么该如何跨过这个限制呢?

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就是利用我们上面说的PHP的漏洞来跳过 "__wakeup" 的执行。

最后,整个漏洞的流程如下:

PoC Demo如下:

脚本执行后shell位于custom/1.php:

shell

4.补丁分析

在v6.5.24中,对 "sugar_unserialize" 进行了如下改进:

更改了正则表达式,使对象类型无法进行反序列化。

 

0x02 修复方案


升级SugarCRM到v6.5.24 升级php5到5.6.25及以上 升级php7到7.0.10及以上

 

0x03 参考


https://www.exploit-db.com/exploits/40344/

https://bugs.php.net/bug.php?id=72663

http://php.net/manual/zh/function.serialize.php

作者:kk | Categories:安全研究技术分享 | Tags:

发表评论